中国洗协

一粒“盐”的孕育与生发

2019-06-26 山焦盐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着千年历史的河东大盐开畦啦!山西省运城市盐湖产盐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化工原料基地,工人们正在采用传统工艺加紧铲收盐,盐湖里一派繁忙景象。

  运城盐湖,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美国犹他州奥格丁大盐湖统称为世界三大内陆盐湖,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湖之一,生产食盐的历史长达6000多年。

  “运城盐池大盐”历史源远流长。池盐颗粒大,色洁白,质地纯净,富含钾、钠、钙、镁、磷、氯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作为优质、天然的美容产品,具有消炎、杀菌、定痛、止痒、去角质、美白嫩肤等功效。另外,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运城盐池所产的河东大盐,据有很高的医药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多次提及河东大盐的医药功效。目前,河东大盐主要用于生产浴盐等美容用品及河东大盐理疗袋特色理疗产品。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水域、每一种工艺,都清晰的镌刻着古中国的印记,在时光流转的年轮里,记录着河东大盐工艺跨时代的发展与延续。

  早在几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捞采天然结晶的食盐。随着时间的推移,“坐收自然之利”的原始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产量无法保证、质量不够好等弱点逐渐凸显,为加快成盐速度,保证成盐质量,人类对产盐工艺探索的脚步逐渐加快。

  能否借鉴农业生产工艺,有“水田”,可否有“盐田”;有“耕种、施肥、灌溉”,可否有“种盐、收盐”?“盐能否像庄稼一样种植?”成为盐工们新的课题与挑战。

  春秋日长,岁月更迭,一代代盐工在河东大盐的工艺探索中前仆后继,将一线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变成技术,收获了突破性的进展——垦地为畦,人工晒盐。将盐湖开垦为万里平畴的“盐田”,星罗棋布般的晒盐畦水天一色,赏心悦目。

  “垦畦浇晒”产盐法就此诞生。

  “垦畦浇晒”产盐法,即古法“五步产盐”,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终成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领先于世界产盐史1000多年,是河东盐池产盐工艺的重大创新,是盐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大进步,是中国盐业生产史上乃至世界盐业生产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运城盐湖独特“盐”文化的代表符号。

  其生产工艺就是运用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其中,利用自然之力,日光、风力搅拌蒸发,晒制成盐。具体来讲,一是集卤蒸发;二是过“箩”除杂;三是灌畦装畎(储卤),四是自然结晶,五是铲出集堆。以上五个步骤在产盐史上俗称“五步产盐法”。

  第一步集卤蒸发,就是将盐池的滩水或井水,抽送到蒸发池中,经过初次集中滩晒,利用畎子的高低位差,当浓度提升后,把卤水再引放到下一个蒸发池,采用“一步一卡”的工艺,经过若干个蒸发池,最终使卤水达到过饱和,从表象上看,卤水开始起泡(俗称“发模糊”),其中一些盐类达到了结晶的临界点,这时就要对晒成的产盐卤水进入下一个过箩工序。

  第二步过“箩”工序,所谓“箩”,就是盐池经过几千年的产盐史富集起来的盐板层,化学名称叫白钠镁矾。过箩的池子里结晶的全是厚厚的板子,板子的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工人师傅们在板子的最低处,紧临埝子边用铁棍和铁勺挖出一个圆形的坑,在盐池的工艺史上俗称“斗凹”,然后再在“斗凹”的埝子上从上到下做一个放水口子,放水口子直接连接往下排卤水的产盐结晶池,等蒸发浓缩达到过饱和的卤水放入板子池中后,白钠镁矾迅速结晶,卤水中的硫酸根离子大大降低,而大量含氯离子和钠离子的卤水通过板子的缝隙就控流到“斗凹”里,“斗凹”里的卤水注满后,挖开口子,灌装到下排的产盐结晶畦,盐池产盐史上俗称“灌畦子”。这一步骤,便是通过利用产盐过程中结晶出来的盐板作为“箩”,待蒸发畦中的卤水“发模糊”,析出大量白钠镁矾沉淀,对产盐卤水起到除杂和提纯效果。

  第三步灌畦装畎,就是将过箩后的产盐饱和卤水集中放到结晶畦的过程,为产盐做原料准备。

  第四步,结晶,运城盐池的结晶畦底为盐板,先往结晶畦中加入少量淡水进行洗畦赶混作业,然后将储卤畦中的饱和卤水灌进结晶畦中,一般5—7天为一个结晶过程,大量“光滑、坚实、透明、润青”的氯化钠结晶体不断析出。

  第五步,铲出。利用铲盐铲(俗称和尚铲),用人工将盐从盐板上铲成堆,再运送到盐料堆上。一般情况下食盐的结晶时间春季为八天左右,夏季为五到六天,秋季需要十天左右。利用特制的铲盐铲,用人工将盐从盐板上铲起堆成小堆,进行装袋,再用车辆集中堆放到集料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沉积的盐板被大面积开采用于芒硝工业化生产的原料,至今,已逐步开采殆尽。随着2007年“五步产盐法”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南风化工自2011年开始,先后恢复建造了四个产盐畦、设立了非遗传承人,对这一古老技艺进行发掘、整理、恢复与传承。

  2013年南风化工取得“河东大盐”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权,直至“五步产盐法”又被列入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一工艺的产生地,在山西焦煤的大力支持下,运城盐湖又跨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古老的盐池正焕发出蓬勃向上的崭新生命力。

  在盐湖辽阔的故事里,那些选择为技术创新而搏击的身影,承载的是一代科学家对全世界的贡献。运城盐湖也因“盐”的存在,而永葆生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