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洗协

一小杯酶引发的革命

2017-09-25诺维信生物科技博览

  1988年,一场绿色变革亦悄无声息的开始了,“始作俑者”的竟是一小杯纤维素酶。

  牛仔裤舒适又时尚,但制作的过程却十分繁琐,尤其是打磨和打造特殊牛仔外观环节。牛仔布在没有水洗之前都是靛青色,而流行时尚的泛白、复古、磨旧风格都是通过洗水过程实现的。

  传统洗水工艺通常采用石洗/石磨法,即在洗水中加入一定大小的浮石,使浮石与衣服打磨,以达到不同的洗水效果,洗后布面呈现灰蒙、陈旧的感觉。或者加入强碱助剂或者强氧化剂(NaOH,NaClO, KMnO4等)来达到褪色的目的。

  然而,由于反复磨洗及化学试剂的破坏,牛仔裤大都比较短命,而且生产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和能源,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牛仔裤曾经一度因环境表现较差而被诟病并受到环保人士的抵制。

  就在1988年,纤维素酶在纺织工业的应用突破为牛仔服装生产的绿色转型带来了生机。酶法代替传统石洗工艺, 帮助水洗厂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大量水资源,还可延长织物寿命。在一定PH值和温度下,一小杯纤维素酶可代替数公斤浮石,对织物纤维结构产生降解作用,使布面可以较温和地褪色,除毛,并得到持久的柔软效果。

  用酶处理牛仔裤,质地不受损坏,效果更好,且更加经久耐用。此外,酶分子作为一类蛋白质,应用条件温和,使用完之后可完全生物降解, 从而大幅减轻纺织污水对环境的影响。


  据诺维信开展的环境评估显示,改进后的酶水洗工艺最多可节省耗水量50%、耗热量50%、耗电量15%,因为这个一步法工艺不仅整合了预洗步骤,而且工作温度灵活。可提高打磨工艺的成本效益,节省大量淡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如今,纺织用酶制剂加工工艺已广泛应用于纺织湿加工领域,并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从棉花到纱线到面料到成衣的诸多环节,都活跃着酶的身影, 包括织物退浆、煮炼、漂白、服装成品后整理、印染废水处理等。

  1988年大事件中,“纤维素酶实现在纺织行业的应用”载入史册,当仁不让。

0